学术活动 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我校教师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最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0-05-08 15:31:00

近日,我校有机化学学科张前教授团队在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是近年来手性化学研究(J. Am. Chem. Soc.2017,139, 11702;Angew. Chem. Int. Ed.2017,56, 13130;Chem. Sci.2019,10, 1802;ACS Catal.2019,9, 716)的又一重要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师资博士后张鸽以及博士生李雁飞,熊涛教授为通讯作者。

手性,是指物质本身与其镜像不能完全重合的现象,犹如我们的左手和右手互成镜像、但互相不能重叠。大到宇宙星云,小到微观尺度的氨基酸分子和双螺旋结构的DNA,手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同时,手性化合物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药物以及农用化学品是手性化合物。因此,发现和发展构建手性分子的新方法是现代有机化学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手性硅化合物在化学、材料、生物及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硅原子易于形成高价中间体(5-、6-配位配合物)发生Berry假旋转而外消旋化,导致硅立体中心的构建极具挑战性。另一方面,由于sp2杂化的硅十分不稳定,手性硅化合物只能通过潜手性硅烷的去对称化获得,相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手性碳中心的构建,其同族硅手性中心构建的研究很少。因此,发展构建手性硅中心的新方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还没有硅、碳手性中心同时构建的有效方法。

我校熊涛、张前教授发展了一种高效的双烯基硅烷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去对称化地连续构建了手性硅、手性碳立体中心,同时向分子中引入重要的硼基团。该反应不仅有效克服了去对称化过程中存在的化学、区域、非对映以及对映选择性难以同时调控的问题,还在高活性亲核试剂存在下避免了已构建的硅立体中心可能的消旋化,实现了双苯乙烯基硅烷与联硼酸频哪醇酯(B2pin2)的去对称化硼氢化反应,以高的化学、区域、对映及非对映选择性合成了一系列多手性中心的含硼有机硅烷。

G. Zhang, Y. Li, Y. Wang, Q. Zhang, T. Xiong,* Q. Zhang,Angew. Chem. Int. Ed.2020, ASAP.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万人计划以及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等相关基金资助。

上一篇:我校出版社2019年度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成绩优秀
下一篇:我校学生入选《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版权所有© 现代中小学教育编辑部  吉ICP备05004942号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政编码:130024